美国总统拜登到中东“求油”,本以为凭借美国在中东的“老本”可以换得中东国家的“欢心”,带回一些外交“成果”,为民主党应对中期选举助力,岂料却落得草草收场。
美国媒体用“尴尬”、“遭泼冷水”、“没有实质性进展”、“看起来很糟糕”、“中东国家让美国总统下不来台”等词,来形容此次拜登七月中旬的中东之行。拜登此次访问了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出席在沙特吉达举行的“安全与发展”峰会。拜登出访前宣称此行将开启美国和中东关系“新篇章”,表明他太想要“满载而归”,然而事实是美国显得有心无力,事与愿违。
以色列被认为是美国在该地区最坚定的盟友,拜登第一站选择以色列,想达到“旗开得胜”的声势效果。以方最为关心的是伊朗核武器问题,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虽然说美国将动用其“国家力量”确保伊朗不能获得核武器,并承诺与其他伙伴合作应对伊朗“侵略和破坏稳定的活动”,但未能满足以方关于为伊朗重返伊核协议谈判设立截止日期的要求,以方为此不“买账”。以色列最关心的是美国做了什么。在以方看来,美国对以色列安全的“持久承诺”,没有实质行动的支撑。
在巴勒斯坦,拜登根本没有提出任何有关解决巴以问题的新思路。美国在中东的政策,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其霸权,对于中东存在的问题,美国不是以促成和平为目的,而是将问题作为筹码或棋子予以利用,美国的盟友不领情,美国盟友的对手更难接受。拜登本想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发表联合声明,几经沟通磋商,终因分歧过多而作罢。
拜登此次出访中东的重点是施压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增产以压低国际油价,缓解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助力中期选举。拜登出席在沙 特吉达举行的“安全与发展”峰会,是其此 行的重头戏。然而,沙特方面表示,石油增 产不是峰会的主题,而且石油增产还需与俄 罗斯和石油输出国商议。在这次访问中,美 阿签署了18项合作协议,涉及到能源、通信、 太空和医疗保健等领域,但就是没有拜登所 要的石油增产的承诺。美国吃了“闭门羹”。
沙特15日宣布将向所有空运商开放领空, 拜登解读为“意义重大”,“不仅是象征性 的,更是实质性的”。他希望沙以关系“将 迈向更广泛、正常化路上的第一步”。岂料, 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说得很明白,“这同沙特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无关”,“绝不是( 沙以关系)迈向正常化的前兆”。拜登被泼 了冷水。
美国信誉走下坡,是拜登此次中东之行黯然而归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所作所为,所谋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中东国家并没有感受到美国的善意,反而是一再地受伤害。美国采取的军事打击、人权外交和“颜色革命”等,都是干涉内政、制造对抗、扰乱地区秩序的行径,而颠覆中东国家政权,更为中东国家所不齿。拜登上任将近一年半才来中东,而且是为石油增产,解国内通胀高企和应对中期选举之急而来,没人相信他重视中东,更不用说是为中东国家谋福祉。
美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减少中东国家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不愿再以牺牲自身发展来为美国的利益服务,加之美国相对实力下降,对中东投入减少,中东国家对美信任度已大为降低。美国如今想在中东地区纵横捭阖,已没有什么本钱了。
拜登在此行的最后一站,还说了“令人震惊”的一番话。他在“安全与发展”峰会闭幕式上表示,美国将继续保持与中东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离开中东,留下一个由中国、俄罗斯或伊朗来填补的真空。”拜登还宣称他要再明确地把这话说一遍。
拜登此言无异于宣称,中东是美国的地盘美国离开了,就留下了真空。这是什么逻辑?此话暴露了美国的野心和真实意图。中国外交部对此回应说,中东人民是中东的主人,中东不是谁家的“后院”,更不存在所谓“真空”。
美国作为富国强国,若有心帮助中东国家就应为中东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助力,支持中东国家团结协作解决地区问题,维护中东和平,而不是把中东霸占成“后院”,似乎中东离不了美国。拜登一再重复这番话,实际反映的是美国的虚弱和无力感,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正继续缩小。
中东正在并将继续发生变化。美国以不变的霸权思维来应对变化的世界,注定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就像美国学者所说,拜登“毕恭毕敬”地访问中东,换来的是“令人尴尬”的结果,没有什么实质性成果。拜登“成功地”让美国看上去很软弱,还让拜登乃至美国看上去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