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老朋友原广东华侨博物馆王明惠馆长专程探望了1960年回国,1964年经选拔代表韶关羽毛球队参加省运会,后入选省羽毛球队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的原英华茶场印尼归侨潘祝英女士。
1959年印尼发生排华,特别在中爪哇发生驱赶华侨的恶性事件。潘祝英爸爸在她七岁不幸病逝了,因此由她的妈妈梁祥招是带着她们五姐妹,从印尼中爪哇北加浪岸回国,后被安排到了英德华侨农场。当时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潘祝英有机会上学,而她在印尼学到的羽毛球技术还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举行省运会,潘祝英和她的大姐、三姐、余联昌、薛祖赖、薛祖述五位英华茶场的印尼归侨,代表韶关队参加省运会羽毛球比赛。
18岁的潘祝英代表韶关拿到了女子两个项目的金牌,随后广州市调她,一直打到1977年,潘祝英退役到广州市体育馆做了一名教娃娃的基层教练。他的丈夫陈国良退役之后当起了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中小学的体育老师,就是他发现了张洁雯、谢杏芳两个曾经并不被看好的苗子,随后夫妇俩联手一起培养了多名不错的苗子。虽然潘祝英没有上调到国家队效力,为祖国争光,然而她在教练岗位上带了张洁雯、谢杏芳两年的时间,最后她们两人成为国家的主力,战绩彪炳。
每次想起从印尼归来艰苦创业的记忆潘祝英都会陷入沉思,潘祝英教练说:“那个时候我们家姐妹多,我到省队打球每个月也就20块钱,这哪能养活家里啊,所以我的姐姐都在家务农,过着艰苦的生活。不过那时的辛苦才锻炼了我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比赛当中给观众留下了小老虎般的拼搏印象。”
潘祝英后来成为了广州市体育馆羽毛球队的主教练,她的丈夫陈国良也是这里的特聘教练,两人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羽毛球小球员的启蒙教育中,他们永远也没机会到国际赛场上亲自指挥自己的弟子比赛,但只要曾经培养的弟子能出成绩就是他们的快乐。
如今,陈国良潘祝英夫妇被某企业集团聘为羽毛球教练,他们虽然离开了体育馆的正式教练岗位,但他们还在为羽毛球小球员的启蒙做贡献,现在两人的羽毛球班里有50多名队员,潘祝英说:“虽然我们只是在周末才教孩子们训练,但我想只要有好的苗子我会向上推荐,我们这里更注重的是用羽毛球运动为孩子们带来快乐。”
陈国良潘祝英夫妇时常在想,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会不会选择回国?两人的回答异口同声:“我们从印尼回来的时候就抱着为祖国出力的想法,到现在一直未变,即使我们现在在收费的羽毛球班里做教练,但我们收最低的费用做最好的训练,把自己的余热发挥到羽毛球事业当中。”
我和和陈国良、潘祝英夫妇合影。
王明惠和陈国良、潘祝英夫妇合影。
潘祝英和曾带训过的女子羽毛球世界冠军谢杏芳(左一)张洁雯(右一)合影。
潘家五姐妹和母亲的合影,前排右一为潘祝英。
1964年10月举行省运会潘祝英(前排左二)等代表韶关队参赛。
参加1964年省运会韶关优秀运动员合影(前排左四为潘祝英)。
赛后羽毛球队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8岁的潘祝英(前排右三)代表韶关拿到了女子两个项目的金牌,随后她调入广州体工队。
成为专业运动员后潘祝英到韶关进行羽毛球普及活动。
潘祝英为中国羽毛球运动发展作出的成绩,验证了中国羽毛球辉煌“印尼归侨功不可没”。